【一曝十寒的成语故事】“一曝十寒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做事没有恒心,学习或工作时常常中断,不能坚持到底。这个成语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讲述了一个关于学习态度的故事,寓意深刻,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含义
出处:
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记载:“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,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,未有能生者也。”意思是说,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,如果只晒一天,却冻了十天,也无法生长。
含义:
“一曝十寒”比喻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,常常半途而废,无法取得成功。它强调的是持续努力的重要性,而非一时的努力。
二、成语故事简介
在战国时期,有一位叫宋国的学者,他非常渴望学习儒家经典,但他的学习态度并不稳定。有时他会专心致志地研读经书,甚至废寝忘食;可过不了几天,他又会因为各种原因放弃,转而去干别的事情。孟子看到这种情况后,便用“一曝十寒”来形容他的学习状态,提醒他要持之以恒。
三、成语的现代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一曝十寒”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。很多人在面对学习、工作或兴趣爱好时,往往只有短暂的热情,缺乏长期坚持的动力。这种心态不仅影响个人成长,也可能导致目标难以实现。
四、总结与对比表格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一曝十寒 |
| 出处 | 《孟子·告子上》 |
| 含义 | 比喻做事缺乏恒心,不能坚持到底 |
| 故事背景 | 战国时期,一位学者学习态度不稳定 |
| 现代意义 | 提醒人们要有持续努力的精神,避免半途而废 |
| 延伸思考 | 在学习和工作中,保持专注和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|
通过了解“一曝十寒”的成语故事,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坚持和恒心的重要性。无论是在学业、事业还是个人发展上,只有不断努力,才能真正实现目标。


